如何邀請青少年進行心理治療? - 台中青少年諮商、台中青少年憂鬱

 

 

 

如何邀請青少年進行心理治療?

 

父母像是承載孩子的容器,隨著孩子的身心變化也需要不斷調整。當孩子長到青春期的年紀(年齡大約10~20歲),會發現比起孩童期,少了許多童稚純真;比起成人期,又少了份可信任的獨立。

-

然而在本質上,青少年介於成長的中間階段,隨著掌握抽象思考能力提升、身體的劇烈變化、人際關係變得更複雜,時常伴隨更多情緒與心理困擾,甚至可能用更加激烈與衝撞的方式展現,像是暴怒、自殘、物質濫用、飲食困難等令人擔憂的行為。

-

當家長觀察到孩子不太對勁的行為,或是親子間發生越來越激烈的衝突時,可能會不知該如何開口邀請孩子進行心理治療,以下提升一些心法和實際的邀請方式。

 

-

 

一、家長可先客觀的了解心理治療的目的及方式

談到心理治療,不免有些刻板印象,像是做心理治療是否代表這個人有問題,某種程度也代表著看不見的內在世界,對社會大眾而言還是有些神秘面紗。以下簡單說明心理治療可能會進行的方式及內涵:

 

-

1. 心理師與家長的關係是需要一起合作的,包括一起共同思考與了解孩子問題背後可能的原因為何。因此家長與心理師共同會談及討論,是治療過程中不可或缺且重要的一環。

 

-

2. 對青少年而言,心理治療會試著透過談話或其他可進行內在交流的方式,像是畫畫、沙遊、戲劇等,協助其穩定內在。在尋找自我的心理任務上,透過心理師以孩子內在需求為中心做思考及連結,青少年能感受並身處在一份有界限及安全感的關係中,便可逐步提升自我覺察及表達能力、與心理師進一步思考及探索內在,進而共同找到面臨現在困境的方式。因此一般來說,初期大概需要固定每周一次的頻率、持續進行三到四個月左右的時間後,較可衡量心理治療是否對青少年有所助益。

 

-

 

二、對孩子說得越客觀、簡短、明確越好,剩下的就交給心理師

開口邀請孩子一同進入治療,對於平時互動有些僵化的親子關係當然是困難的,但仍鼓勵家長可試著找到與孩子面對面、心對心較慢下來的時刻,例如:一起散步、下課回家時等。在時間及空間上,是充滿輕鬆的氣氛,並且讓孩子感受到是父母為他/她思考後,而非衝動下的提議。說的過程中盡量從客觀訊息開始描繪,說明自己的起心動念,會建議表達中包含三個要素:事實、感受、期待

 

-

要特別留意這裡提到的『事實』,是從自己角度看到的事實,有可能會與孩子認為的不同。因此會建議盡量簡短,並留意用詞的客觀性、不落入爭辯,像是這樣的說法:「我觀察到………(事實,不帶評價地描述問題),我感覺到有些擔心…(感受),但我想要和你一起面對,心理治療也許是個可能的選擇(期待)。」。

 

-

溫和的語氣理性的態度,並站在和孩子一起的角度,探索一個可以改善的機會。盡量不要藉著他人的意見(例如「別人說你、老師說你….」),孩子可能會感覺到你的角度並不是和他/她一起,或是「你很需要心理治療」等,這種讓孩子感到評價式的判斷,也很容易引發孩子反感。

      

-

 

三、不讓孩子覺得是自己的問題

   爸媽提出邀請時的困難,可能出自於與孩子關係處於緊張或是對立狀態,也因此爸媽會擔心邀請被孩子誤解成不友善的訊息。因此,家長若能和孩子站在一起,將遇到的任何問題,某種程度當成親子關係中一起遇到的問題,孩子也較能接受這個邀請。

 

-

以上三個重點,可以讓爸媽對孩子提出邀請時,讓孩子感受到是可靠(有先思考過、找過資料)、溫暖(想了解孩子的內心,而非僅視為要解決的問題)、願意一起的(很願意成為陪伴著)。當孩子感受到大人的善意,願意接受幫助的心門就有機會打開一些。最後,若孩子仍不願前來,也很鼓勵家長先與心理師進行親職諮詢與會談,便能更有機會從不同觀點思考問題點,一同找到可行的方式。

 

 

TOP